-
【武汉招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中部产业基地武汉揭牌 打造国家级生物药产业化高地
近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中部产业基地在武汉正式揭牌。作为武汉市重要的招商引资成果,该基地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为核心,聚焦疫苗、血液制剂、治疗性生物药三大领域,计划建设集研发、生产、人才配套于一体的现代化生物药产业化基地,为武汉打造第五个国家级产业园奠定基础。 (一)基地定位与核心布局。该产业基地位于武汉,距离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现厂址1公里,交通便利。基地建设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项目落地为核心,重点发展三个方向:一是疫苗领域,推进疫苗的研发与产业化;二是血液制剂领域,提升血液制品的生产能力与质量;三是治疗性生物药领域,加快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通过整合资源,基地致力于打造功能完善、技术领先的现代化生物药产业化平台。 (二)战略协同与建设背景。在第二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武汉市委、市政府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中部产业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该基地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牵头,联合国药血制、毓晋生物、国药动保、国药基金等多个板块共同建设,形成了涵盖研发、生产、投资等环节的产业协同体系。基地的建设旨在充分发挥武汉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提升区域生物产业竞争力。 (三)研发创新与发展愿景。基地计划推进多个新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加强疫苗、血液制剂和治疗性生物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同时,基地将配套建设高端人才公寓及相关设施,吸引和集聚生物药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推进,基地有望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药产业集群,助力武汉构建国家级生物产业创新高地,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5-07-10
-
【武汉招商】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首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 打造空铁枢纽与产业新高地
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首批15个基础设施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这一国家级示范区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项目总投资148.7亿元,涵盖交通、民生、环境治理等领域,将显著提升示范区综合承载能力。作为湖北省重点招商引资平台,示范区以天河国际机场为核心,集聚了比亚迪、周大福等龙头企业,未来将通过空铁联运、产业创新和绿色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示范区规划定位与战略意义 武汉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位于黄陂区,规划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以天河国际机场为核心载体。根据湖北省发改委批复文件,示范区明确四大功能定位:建设航空客货运“双枢纽”门户、推动临空产业创新发展、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探索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模式。其建设将填补中部地区临空型经济示范区的空白,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二、首批项目聚焦基础设施短板突破 此次开工项目重点解决跨区域联通与民生保障问题。交通方面包括航城大道等5条跨府河通道,实现黄陂区与武汉主城区的快速衔接;航孝大道将强化武汉城市圈内部联系。民生领域启动日供水10万吨提升工程,覆盖示范区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则对标生态园区标准。这些项目建成后,示范区基础设施水平将达到国家临空经济区建设标准。 三、产业布局与空铁枢纽协同发展 示范区已形成现代临空产业集聚态势,引进比亚迪新能源、周大福珠宝加工、玉湖冷链物流等重大项目。同步启动的沿江高铁武汉天河站,将与天河机场构成空铁联运枢纽,实现“机场+高铁+城轨”多式联运。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公开信息显示,该枢纽设计年吞吐量可达3000万人次,货运能力提升40%,为跨境电商、航空物流等产业提供支撑。 四、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建设全过程 示范区在规划阶段即纳入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设计标准。此次开工的水环境治理项目采用雨污分流系统,污水处理标准优于国家一级A标。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公示文件指出,示范区将建立碳排放监测平台,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入驻,目标建成后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国临空经济区平均水平20%。 五、区域经济带动效应展望 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成后,预计可创造超10万个就业岗位,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通过整合鄂州花湖机场货运功能,形成“客货双枢纽”格局,强化湖北省在航空物流领域的全国竞争力。武汉市发改委预测,示范区将拉动武汉都市圈GDP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标杆。
2025-07-10
-
【武汉招商】武汉锚定新一线城市目标 以中部崛起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委围绕加快建设新一线城市的新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抓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创新、完善城市功能等举措,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战略部署既是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武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国家战略赋能武汉发展新定位 在国家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背景下,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被赋予"一主引领"的重要使命。相关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这为武汉冲刺新一线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撑。根据权威部门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评估报告,武汉在科技创新、交通枢纽、产业基础等方面已具备对标新一线城市的条件。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 武汉聚焦"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通过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实施靶向招商引资策略,引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东湖高新区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正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三、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核心举措 武汉加快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米字形"高铁网络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功能。在城市建设方面,实施城市更新五年行动计划,重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总量持续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四、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武汉牵头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省内构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格局,探索建立产业协同、要素流动、生态共治等机制。这种区域协同模式有效放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 五、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武汉建立包含经济密度、创新浓度、生态绿度等维度的新一线城市评价体系。重点监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等关键指标。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三年翻番,科技创新成为城市转型的核心动力。 武汉建设新一线城市的实践,本质上是探索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这座城市正通过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功能提升和区域协同,努力走出一条内涵式增长道路,为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提供重要支撑。相关进展已纳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时代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典型案例。
2025-07-10
-
【黄陂区招商】黄陂招商引资23重大项目引领产业升级
在2019年,武汉市黄陂区成功举行一场重要的招商引资活动,共有23个重大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额达205亿元人民币,涵盖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及新材料、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标志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这一举措源于黄陂区长期坚持的工业强区战略,旨在汇聚创新资源、提升经济活力,为当地乃至武汉市的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一、签约项目概况与领域分布 此次黄陂区签约的23个重大项目聚焦高新技术产业,总投资205亿元人民币,展现出对前沿产业的系统性布局。其中,30亿元及以上项目共3个,包括中创经科工业互联网绿色生态产业基地项目、合肥合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显示核心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华夏幸福(武汉)前川新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这些项目分布于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和新材料等核心领域,体现了黄陂区向智能化、绿色化制造转型的战略方向。例如,中创经科项目旨在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合肥合力项目则专注于集成电路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强化了区域在高端材料领域的竞争力。整体签约不仅涉及企业投资,还包含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为黄陂区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奠定基础。 二、重大项目内容与产业影响 黄陂区本次签约的三个重大项目各具特色,总投资额均超过30亿元人民币,显著提升了当地产业能级。中创经科工业互联网绿色生态产业基地项目专注于绿色智能制造,将通过智能化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在装备制造中的应用,旨在减少能耗和提升生产效率。合肥合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显示核心材料产业基地项目,集中资源于关键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填补了黄陂区在高端材料上的空白,有望带动相关技术集群发展。华夏幸福(武汉)前川新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则以大型装备制造为主导,引入先进制造技术,加速了黄陂区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强化产业协同效应,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演进。 三、黄陂区工业发展战略与前期成就 黄陂区在2019年推进的此次签约活动,是其近年来工业强区战略的重要成果。该区此前已获评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和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区等荣誉,彰显了在工业领域的积累和优势。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政策支持,黄陂区成功吸引了多领域投资,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群聚。在前期发展中,黄陂区的工业基础得到巩固,相关增幅居武汉市前列,为此次签约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承接条件。例如,区内的产业园区已配备完善的配套服务,吸引了如合肥合力等项目落地。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产业承载能力,还通过链式招商模式,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确保投资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高效运营。 四、经济绩效与社会综合影响 黄陂区此次签约活动在2019年取得了显著经济绩效,其GDP增幅位列武汉市首位,工业投资和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均在前列,反映出区域发展的强劲势头。投资项目落地后,预计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如集成电路项目将刺激上下游材料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社会层面,这些项目将推动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提升黄陂区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整体素质。此外,通过绿色产业项目如工业互联网生态基地,将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影响。长远看,签约强化了黄陂区作为武汉市重要工业枢纽的地位,为全市产业升级提供示范效应,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循环。
2025-07-10
-
【武汉招商】东湖AI论坛成果斐然 创新驱动招商引资蓬勃发展
2021年,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武汉成功举办,主题定为“智能引领创新未来”。论坛汇聚全球专家,探讨人工智能新趋势与新挑战,展示前沿技术产品,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推动国内外创新资源集聚,显著促成招商引资成果,包括成立多个创新平台、发布技术创新场景及签约重大项目,助力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一、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核心议题与发展路径。此次会议作为区域性国际盛会,吸引了政府、企业、学术界代表共同参与,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化转型中的前沿应用与伦理挑战进行深入研讨。主题“智能引领创新未来”旨在促进创新思想碰撞与产业协同,推动以技术赋能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战略布局,为湖北及全国提供交流合作新机遇,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二、创新平台集群式成立加速产业生态构建。会议期间,武汉昇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遥感开源生态联盟、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及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平台正式揭牌。武汉昇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依托优势资源,推进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智能遥感开源生态联盟整合行业力量,推动遥感数据应用;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聚焦跨领域技术融合;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则深化产学研结合,强化本地技术孵化能力。这些平台旨在打造开放协作体系,降低创新门槛,为招商引资提供孵化载体,吸纳投资与技术项目落地湖北。 三、技术创新成果发布引领场景应用深化。论坛上,展示并发布了人工智能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场景,涵盖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如智能感知系统、自动化决策支持平台等。这些成果强调实际产业价值,聚焦解决社会痛点问题,通过弱化数据表达突出实用性与前沿性,避免数据量化驱动。发布内容基于湖北省科技发展规划,真实体现技术创新在提升效率与绿色转型中的作用,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吸引外部资本与人才加盟。 四、重大项目签约驱动招商引资效应扩大。襄阳人工智能创新分中心、黄石人工智能创新分中心、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等战略项目在会上签约启动。襄阳分中心聚焦区域产业升级,吸引企业投资智能制造技术;黄石分中心整合当地资源,推进智慧矿山应用;光岛产业园则打造产业集群,促进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签约合作强调招商引资实践,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资本结合,撬动产业链协同与就业增长,实现可持续经济贡献,湖北科技创新体系因此强化,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五、整体成果凸显论坛对产业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长远影响。此次论坛达成多方面丰硕成果,不仅建立创新联盟体系,还推动招商引资模式优化,湖北人工智能产业由此强化国际竞争力。合作平台促成国内外资源互换,如跨国技术转移与人才交流,呼应“智能引领创新未来”主题。展望未来,论坛制度化机制将带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湖北作为区域枢纽通过务实合作,促进技术普惠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7-10
-
【武汉招商】武汉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大会聚焦开放合作 助推高质量发展
武汉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大会将于5月在武汉举行,以“开放合作的大武汉”为主题,聚焦产业发展与国际合作,通过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轮驱动,吸引全球优质资本和人才参与武汉建设。届时,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世界500强企业代表将齐聚武汉,共谋大健康、智能制造、物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大会主题与背景 武汉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大会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联合主办,武汉市委组织部(市招才局)、武汉市商务局等单位承办,旨在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推动武汉高水平对外开放。大会紧扣“开放合作”主线,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搭建全球资源对接平台,进一步强化武汉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地位。 二、国际化参与阵容 本次大会吸引了德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的代表团,以及26家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参与,参会规模约200人。国际客商覆盖欧美、亚洲、拉美等多个地区,凸显武汉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吸引力。会议将聚焦大健康、智能制造、物流等武汉优势产业,推动跨国企业与本地企业达成务实合作。 三、重点合作领域 大健康产业是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武汉凭借生物医药研发基础和医疗资源集聚优势,将与国际企业探讨技术转化与市场合作。智能制造领域依托武汉光电子、汽车制造等产业基础,推动智能化升级与国际产能对接。此外,武汉作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将深化与国际物流企业的合作,提升跨境贸易效率。 四、双轮驱动战略 大会强调“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协同推进,通过政策推介、项目签约、人才对接等形式,吸引资本与智力资源。武汉市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外资企业落户,同时通过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强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五、推动高质量发展 武汉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大会的举办,是武汉市落实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武汉将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强有力支撑。会议成果预计将带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促进武汉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
2025-07-10
-
【武汉招商】武汉大学北斗科技成果转化签约破亿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中,武汉大学北斗专场签约会成功促成8个项目达成意向合作,总金额达1.04亿元,展现了高校科研实力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对接。此次活动吸引了近200家北斗应用企业、投资机构及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不仅为武汉市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也为北斗技术产业化提供了重要平台。 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聚焦北斗技术应用 签约会上,“滑移搬运机器人”“油藏模拟云计算平台”“无人机遥感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等8个项目签署意向协议,覆盖机器人、云计算、无人机、原子钟、智能零售、电力监测、通信技术及智慧交通等领域。这些项目均以北斗技术为核心,体现了武汉大学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的科研优势。例如,“双泡式原子钟成果转化”项目可提升时间同步精度,而“智慧静态交通云平台”则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优化城市停车资源管理。 二、路演项目展现北斗技术产业化潜力 活动现场,“航空检测机器人”“智慧园区三维资源管理平台”等10个项目进行路演,进一步展示北斗技术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其中,“DP-Modeler倾斜摄影建模及测量系统”通过融合北斗定位与遥感技术,为智慧城市提供高精度三维建模解决方案。这些项目不仅技术成熟度高,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为后续科技成果落地奠定基础。 三、政产学研协同推动北斗产业生态建设 武汉市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高校、企业与资本深度合作。武汉大学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斗领域技术积累,联合斗转科技园等产业载体,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投资机构代表表示,此类活动有效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壁垒,未来将重点关注北斗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四、北斗技术产业化助力区域经济升级 此次签约是武汉市推动“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发展的缩影。北斗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化不仅能带动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上下游产业链,还能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武汉市科技部门表示,将继续优化政策支持,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25-07-10
-
【武汉招商】光谷生物城打造前沿生物技术产业园 加速布局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生物城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吸引波睿达、中源协和等5家头部企业入驻全国首个前沿生物技术产业园,标志着该园区正式启动国际化专业平台建设,聚焦免疫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九大前沿领域,推动生物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一、园区定位与战略意义 光谷生物城前沿生物技术产业园以“研发—孵化—生产”全链条为核心,旨在填补国内专业化生物技术载体空白。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园区规划整合临床试验、第三方服务等八大功能模块,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这一布局与《“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加快前沿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要求高度契合,凸显武汉市在国家生物医药战略中的关键节点地位。 二、首批入驻企业技术代表性 首批签约企业覆盖五大尖端领域:波睿达主导CAR-T细胞治疗,中源协和深耕干细胞临床应用,纽福斯生物专注于基因治疗药物开发,滨会生物推进溶瘤病毒技术,凯瑞康宁聚焦中枢神经系统靶向药。公开信息表明,这些企业均持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例如纽福斯生物的眼科基因治疗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反映入园企业的技术领先性。 三、九大前沿领域布局逻辑 园区明确划分的九大方向具有显著协同效应: 1.免疫细胞治疗与基因编辑结合可提升肿瘤治疗精准度; 2.脑科学与3D生物打印技术结合助力神经修复材料研发; 3.合成生物学与IT+BT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权威行业报告显示,这些交叉领域正是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十年的主要竞争赛道。 四、配套体系与国际化路径 光谷生物城已建成符合FDA、EMA标准的GMP车间和动物实验中心,为入驻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园区同步启动国际人才交流计划,与欧美生物医药集群建立合作通道。公开报道提及,该园区将参照波士顿肯德尔广场模式,构建“15分钟产业生态圈”,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 五、产业集聚效应展望 作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光谷生物城已集聚企业400余家,此次专项园区建设将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优势。地方政府公开文件显示,配套政策包括设备补贴、优先审评等支持措施,预计未来三年形成超百亿级细分产业链,巩固武汉市在长江经济带生物医药领域的引领地位。
2025-07-10
-
【武汉招商】国产汽车散热器首乘中欧班列出口欧洲 实现核心部件欧盟市场零突破
湖北省武汉市通过中欧班列这一高效物流通道,成功将本土生产的汽车散热器总成出口至德国杜伊斯堡,标志着中国汽车核心零部件首次打入欧盟市场。此次招商引资成果的取得,不仅体现了武汉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拓展"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新范本。 一、中欧班列(武汉)构建亚欧贸易新动脉 吴家山站作为中欧班列(武汉)的始发站,已累计开行87列国际货运列车。本次列车搭载50节车厢,沿汉丹线、京广线经满洲里口岸出境,最终抵达德国鲁尔区工业重镇杜伊斯堡。铁路运输相比海运可节省约30%时间,相比空运降低50%以上成本,这种"门到门"的物流方案有效解决了汽车精密部件对运输效率和稳定性的双重需求。 二、东风散热器总成突破欧盟技术壁垒 此次出口的近万套汽车散热器总成由东风汽车集团自主研发,作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核心组件,其铝合金材料工艺和防腐蚀性能均通过欧盟ECER34法规认证。欧盟市场对汽车零部件的环保指标要求严苛,产品需满足RoHS指令对重金属含量的限制,以及REACH法规对化学物质的注册评估。武汉海关检测报告显示,该批产品散热效率达98.5%,完全符合德国TÜV认证标准。 三、汽车零部件产业借力"一带一路"升级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1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此次散热器总成出口,推动武汉汽车配件从低附加值零件向高价值总成部件转型。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连续三年保持12%以上增速,其中欧盟市场份额提升至28%。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使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可通过武汉枢纽实现货物集拼出口。 四、双循环格局下的国际物流体系创新 武汉铁路局集团优化"快速通关"模式,实现班列货物24小时完成检验检疫和海关手续。汉西车务段建立全程温度监控系统,确保精密部件在-25℃至50℃环境下的运输安全。国家发改委《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将武汉列为重要节点城市,其开行密度已增至每周3列,辐射34个亚欧城市。这种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为更多中国高端制造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物流保障。 此次汽车散热器总成的成功出口,验证了中欧班列对精密工业品运输的适用性,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链已具备参与国际高端分工的能力。武汉作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全国铁路枢纽,正通过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持续提升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枢纽地位。
2025-07-10
-
【武汉招商】武汉签约九大数字经济项目 加速工业互联网与5G融合创新
湖北省武汉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落地九个重大"数字经济"项目,涵盖工业互联网、数字科技、智能建造等领域,标志着武汉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这批项目将有力推动武汉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为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注入新动能。 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电池管理数字科技合作项目聚焦新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该项目将依托三峡集团在清洁能源方面的优势,开发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升储能设备智能化水平。项目落地后将促进武汉新能源产业链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二、中国广电数字产业(武汉)基地投资项目将建设国家级数字内容生产基地。该项目规划建设数字内容制作中心、5G+8K超高清制播平台等设施,打造集内容生产、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助力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创意产业高地。 三、国际信息和网络全案(武汉)产业园项目定位建设网络安全产业生态圈。项目将引进国内外知名网络安全企业,构建覆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服务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提升武汉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能力。 四、华中产业云项目致力于打造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该项目将通过构建云端协同的产业服务体系,为制造企业提供设备联网、生产优化等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湖北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五、智能建造云项目聚焦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将整合BIM技术、物联网等数字手段,建立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的智能建造平台,提升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助力武汉打造智能建造示范城市。 六、极狐信息中国项目总部将建设开源软件技术研发中心。该项目将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培育开源软件生态,为武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七、中国电子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数字经济创新载体。项目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核心产业,打造集研发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 八、凌久微国产高性能CPU研制基地项目瞄准芯片领域自主创新。该项目将开展国产CPU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武汉打造具有自主可控能力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九、航天云网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聚焦工业互联网技术攻关。项目将建设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平台,开展标识解析、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武汉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这批数字经济项目的集中落地,体现了武汉在5G+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产业集聚效应。项目涵盖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多个层面,将形成技术引领、产业协同的发展格局。随着项目陆续实施,武汉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将进一步完善,为湖北省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